蓝盾光电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新闻动态_IM体育官方/入口
首页>> 首页 > 新闻动态

联系人 : 张经理

电话 : 17711061131

手机 :17711061131

QQ : 1520039124

邮箱 : 1520039124@qq.com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蓝盾光电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更新时间: 2024-08-15 17:56:11 作者: 新闻动态


  生态环境监测为服务管理而生,因技术进步而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面向更加艰巨复杂的污染防治攻坚任务,面向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发展,监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还存在诸多短板和挑战,一些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支撑薄弱甚至空白,监测改革成效亟需巩固和拓展;加之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的逐步的提升、监测范围的逐步扩大、频次的持续不断的增加导致监测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且各省市环境监视测定基础能力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监视测定面临新的挑战。在2022年11月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规划》中,提到要加强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监管科学技术创新,重点开展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防治、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减污降碳协同等关键研发技术,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区域流域自然ECO质量整体改善,形成多介质生态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能力。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视测定规划》中,为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全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高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现代化水平。未来,生态环境监视测定将会向“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四个目标发展,随国家不断的出台各种环保政策,市场上对环境监视测定行业的需求慢慢地增加,我国环境监视测定仪器行业仍将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增长。

  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要求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公安部交管局印发《公安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2021-2023年)》,要求到2021年底,全部总队、地市支队应用部级大数据分析研判平台;自2021年开始到2023年,50%地市、80%县市建设使用全省统一的专网集成指挥平台等。中研普华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市场规模达到1800亿元,大幅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协同运行和智能监管能力,全方面提升中国综合交通运输的综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品质;到2022年,形成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技术体系,为实施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提供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支撑;综合宏观规划和交通运输行业细分市场的发展状况,预计到2023年我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当前,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家数字化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化的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景乃至数字化的经济体系下的新增长极。随着我们国家交通智能化应用的不断推进,行业整体处于成长期,无论是政府的扶持政策还是行业本身的良性发展,都为智能交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智能交通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明确且空间广阔。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强度增强,气象观测成为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基础。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但是对标习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国际领先水平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气象观测领域任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制约瓶颈。“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全方面推进气象高水平发展的第一个五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实现《气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纲要(2022—2035年)》近期目标,中国气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统筹推进全社会综合气象观测发展,不断提升监测精密能力,夯实气象高质量发展观测基础。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方向转型,气象观测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重视度逐渐提升,未来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慧气象服务供给已成为现实,其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未来气象观测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是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和军工雷达部件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和军工雷达等领域。客户主要为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和部队等。公司在光学、电子及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五十余年的科研和生产经验,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内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

  在环境监测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空气质量监测系列产品、烟气污染源监测系列产品、颗粒物监测系列产品、温室气体监测系列产品、激光雷达系列产品、FTIR系列产品、TDLAS系列产品、水质在线监测系列产品、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走航监测系统;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温室气体监测、废气监测、水质监测、综合立体监测、大气组分监测等领域,为用户提供高端分析测量仪器、测量系统及解决方案、运维和数据服务等增值业务,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分析评价、预警预报、联防联控和监督执法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

  在交通管理领域,公司聚焦地面交通车辆的速度、方向、流量、图像、号牌等要素,基于自主研发的测速系列产品、智能摄像机、信息发布等前端关键基础设备,依托交通管控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IT运维服务平台等核心平台,集成卡口监测系统、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违停抓拍系统、区间测速系统、信号优化控制系统等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型的综合解决方案,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服务。公司拓展推出信控调优服务业务,配合公司智慧信控平台、全息路口监控平台,为客户提供城市交通区域信控调优服务,以解决或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旺盛交通需求所带来的路口、路段拥堵问题。

  在气象观测领域,公司自主研发的气象观测仪器可以对水、汽、风、温度、湿度、气压、气溶胶、能见度、地面摩擦系数、积雨积雪厚度、云高、降水现象等多参数进行实时观测,为客户提供大气常规要素观测、交通气象环境观测、空间垂直立体观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系列产品,为气象实时观测、预报预测、防灾减灾提供精准数据,服务于综合观测和公共气象业务。

  在军工雷达领域,公司为客户提供军工雷达部件,服务于国防和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

  公司是分析测量仪器生产制造商,通过销售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及系统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仪器及系统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运输费用、检测费用等其他费用,需要在用户现场安装调试的还包括安装调试费用及附属材料成本。公司对该类项目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来确定其销售价格,从而确保合理利润。

  公司是监测系统综合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向客户销售完整监测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自产仪器的生产制造成本、配套应用软件的开发成本、外购设备(部件)的采购成本、集成材料成本、安装调试与施工的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等其他费用。公司结合具体项目规模大小、客户差异化需求、项目成本预算、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整体项目报价,从而获取合理利润。

  公司接受相关客户的委托,为其测量分析系统提供现场检查、远程诊断、零部件更换与养护、系统运行管理等服务。公司根据运维设备的数量、新旧程度、站点分布、零部件更换频率等因素并结合项目所需运维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投入和预期合理利润来进行定价,其主要成本是运维人员的人工成本、运维车辆折旧、零部件更换等其他费用。

  公司自主投入测量分析仪器和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的测量数据分析服务收取费用,其主要成本包括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等。公司根据项目中监测站点的数量和距离、仪器设备的投入量与折旧额、数据分析服务年限和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结合合理的利润来进行定价。

  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与按需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杆件机箱、相机及监控组件、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电子器件及模块、金属材料、传感器及模组、外购仪器及软件、线缆耗材及配套材料等。对于电子元器件及模块、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线缆耗材等标准化的零部件,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对于由于项目现场情况不同、客户具体需求不同,需要定制杆件机箱等非标准化的零部件,公司主要采用按需采购的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公司配备了生产管理人员、计划人员、采购人员、检验人员、专业技术工人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并购置了大量生产加工设备、计量检测设备、工装夹具、工具仪表、质量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由供应商管理部、仓储部门为其提供合格原材料,由研发技术部门为其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图纸、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在质量部门的层层质量控制和管理下,生产出符合行业标准、符合客户需求、符合企业品质特点的产品。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要求。

  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要求。

  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在获取订单后,计划专员会协同供应商管理部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产品的工艺设计图纸执行制造、装配、调试、测试、老炼、检验等工序;对于需要现场安装完毕才能使用的产品,公司的项目人员还要对设备进行安装、软件测试、硬件测试、整机调试等;对于电镀、喷漆等非关键工序,公司一般采用外协加工的方式,由公司提出要求,委托专业厂家代为加工。

  公司签订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协议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实施项目;由指定的项目经理针对前期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环境现场考察的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制定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结合定制化的软件开发计划和设备采购计划与客户进行沟通,组建项目组并落实项目进度计划及人员安排。项目实施时,公司的项目团队将陆续完成内外场施工、现场基础布线、设备安装调试、整体集成联合调试、系统试运行、验收等工作。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完成后,后续维护维修等工作转移至公司售后服务部门;对于超出维保期限的项目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是否签订运维合同;对于涉及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的项目,由公司的销售部门与客户进行沟通确定优化改造方案。

  公司具备“售后+运维+数据服务”的综合能力。公司通过招投标或商务谈判的方式获得运维服务合同或数据服务合同,服务周期一般为1-8年;其工作内容主要为:每天查看在线监测站点运行状态和数据,关注是否存在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等情况;每周现场检查线路、通讯、试剂、标样的情况,到期及时更换;每月进行样品试验,更换损耗件,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并根据当地监管需要报送月度运营工作报告。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组建了专业的服务队伍,在组织管理、办事处网点建设、人员配备和培训等各方面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司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系统集成和软硬件开发能力,完善客户服务管理方式,让客户对公司信任、对产品放心。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主要通过上门拜访、客户回访等方式建立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并获取业务信息;通过参加行业会议和展会、学术交流等形式获取市场信息(包括政策方针及行业发展趋势等);通过沟通交流、参观考察、样品展示、样机试用等方式让用户了解产品;最终通过参与目标客户的项目招投标活动取得业务合同。取得业务合同的方式主要包括:(1)参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招投标活动;(2)基于与原有客户合作的基础,在部分客户需要系统改造升级或增补采购时,直接获得业务合同。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专业化的分析测量仪器供应商之一,客户群体主要定位于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和部队等;公司是行业中少数具备较强的仪器自主创新和研发、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和数据服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分析测量仪器的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大的影响力。

  公司在环境监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市场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项目是全国环境监测运维市场要求最高、考核最严的项目,公司连续三次中标该项目,最近一次中标总金额在所有中

  标单位中排名第一。环境监测方案和仪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APEC会议、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峰会、武汉军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保障工作,充分体现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公司作为国内智能交通行业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多年来在智能交通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主产品、自有软件、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占有市场,具有强大的横向业务拓展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交通管理领域产品涵盖了车辆测速、违法取证、道路管控、平台指挥调度等多项业务,并已成功应用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全国各省公安厅和交警总队,各地级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各区县公安局和交警大队,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

  公司在气象观测领域的核心产品主要包括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水、汽、温度激光雷达等,其中DNQ2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和DSG2降水现象仪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获得了进入气象观测领域的国家许可。公司在高端气象仪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公司在气象观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二十大以来,中央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之各省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政策相继出台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迎来了快速、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智慧交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战略以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围绕交通强国建设进行了积极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智能交通市场前景广阔。

  经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认定,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称号;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解决方案整合能力;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开发技术水平高、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多项产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科学技术创新成为公司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军工企业,公司及其前身在光、机、电、算等领域积累了五十余年丰富的科研生产经验,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备高端分析测量仪器的生产制造能力、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集成能力、整体方案的解决能力和全天候24小时的运维服务能力。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公司采用原始创新、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创新等多种创新路径,形成了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拥有有效专利264项和软件著作权357项。公司研发和创新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交通安全与智能交通技术省级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气象探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建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持续开发技术水平高、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

  公司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光、机、电、算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从横向方面,不断拓展产品及服务领域,由成立之初的交通管理拓展至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多个领域,产品种类覆盖面广,尤其在环境监测领域,产品覆盖了空气、废气、颗粒物、水质等;公司还实现了多领域业务的协同,开发出如交通气象站等多领域集成化产品,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纵向方面,公司由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等方面延升,使公司逐步由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公司的运维服务业务在扩大收入规模的同时,增强了客户黏性,为公司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促进了公司产品和业务的开发。数据购买服务成为公司重要的收入增长点,未来公司还将拓展相关技术在食品、药品监测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应用领域。

  公司拥有齐全的运维资质和完整的运维服务网络,运维服务覆盖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等领域。公司在全国设立了30余个运维及数据服务中心,在运维驻地设立质控实验室、备品、备件和备机库,拥有运维、走航服务专用车150余辆,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辐射国内主要区域,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运维服务体系。公司成立专门运维部门,组建了一批经验丰富又具备技术能力的运维服务队伍,集中精力做好运维服务工作,有效保证运维服务工作稳定开展。通过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公司不仅提升了客户的产品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还扩大了公司品牌影响,助力公司的市场开拓,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拥有一支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涵盖学科面广、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在高端分析测量仪器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666人,专业涵盖分析化学、生物工程、光学工程、电子技术、机械及自动化控制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化工程等多个学科,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公司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研发、销售、服务经验,使得企业从产品设计研发到产业化进程的各个环节均拥有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管理水平日益完善,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公司主营业务是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和军工雷达部件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主要使用在于环境监视测定、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和军工雷达等领域。客户主要为全国环境监视测定、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和部队等。上述领域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各级政府的投入状况,如果相关政策发生变化,政府部门对上述应用领域的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将会对本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政策,并持续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积极储备相关监测产品和技术。

  公司主营业务是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和军工雷达部件的生产。产品和服务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分析测量仪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是公司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准确预测各应用领域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基础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时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或者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减弱,基础产品技术更新落后于行业领先水平,不能通过持续创新开发差异化产品或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满足各应用领域客户的需求,可能出现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性能、质量及价格等方面优于公司产品的情况,从而导致公司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下降,将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核心技术研发体系,以“系统化、智能化、精密化”为方向,确保公司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和长期应收款(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净额合计为868,052,350.40元,占当期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3.66%,金额较高,对公司的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影响较大,给公司的营运资金造成一定压力。公司的主要客户为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以及军工企业,客户信用资质良好,款项收回有较高保障,但随着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应收账款和长期应收款(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规模可能持续增加,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增大。若部分客户推延付款,项目尾款收回不及预期则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采取主动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风险管控力度,持续对客户资信进行跟踪掌控,多选择优质客户交易;加大应收账款回款考核力度,建立逾期应收账款预警制度,将回款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监督与考核;加强催收力度,督促客户及时结算和款项支付,对个别恶意拖欠及拖欠时间较长的,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方式收回。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96,735,567.59元,占当期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11.51%。公司存货中未验收项目成本占比最大,未验收项目成本主要是指在建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尚在进行中的安装成本、已完工但尚未验收的项目以及正在履行的其他合约义务所发生的成本。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继续扩大,公司存货余额仍可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对公司的流动资金亦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也存在由于技术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变化,或者在建项目因管理不善、质量问题等因素导致未能顺利验收,而引起的存货跌价风险。对此,公司将深入贯彻市场导向及客户中心理念,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优化供应链和存货管理流程,合理控制项目建设进度和存货规模;尽快消化目前在建项目订单,同时积极协调有关建设单位,推进有关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结算、决算进度。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蓝盾光电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