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总理书写国家特批130余两黄金为碑文鎏金_服务项目_IM体育官方/入口
首页>> 首页 > 服务项目

服务项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项目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总理书写国家特批130余两黄金为碑文鎏金

更新时间: 2024-06-30 22:37:42 作者: 服务项目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正因我们对为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充满了崇敬,才能让一代代后人继往开来,把爱国精神传承下去。而新中国成立后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了中华儿女的英雄图腾。

  这座矗立在广场正中心的纪念碑,正面由毛主席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是周总理书写的150字碑文。

  纪念碑总高37.94米,重量超过320吨,碑座上共有8幅浮雕,分别记载了近代以来我国8场人民英雄保家卫国的殊死战斗。

  每年都有无数国人来到广场,特意来到纪念碑前祭奠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站在浮雕跟前,任何言语的描述都显得十分苍白,只有“人间一段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开国大典前一天)奠基,于1958年4月22日最终落成,从采石到建造雕刻历经9年。而用来雕琢纪念碑的石料来自山东青岛,从采集到运输的工作,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共历时7个半月,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到采运工作中。

  这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么多工人,是如何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将这块石料从青岛成功采集,并运送到北京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在转运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波折?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因为其精挑细选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历尽艰辛的采运过程、独一无二的建造经历,才对得起它“中华第一碑”的称号。

  笔者前文提到了,纪念碑于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奠基,而建造纪念碑的提案正好就是在那一天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员会议中通过的。虽然通过了提案,但对于选址,政协委员们一度有不同的意见。

  当时的意见主要有三个候选地点:八宝山、东单广场和广场。当时广场反倒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选择。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八宝山是国家公墓,建国后在此建立了烈士纪念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为纪念牺牲的烈士们所做,这个选项似乎顺理成章,而东单广场当时是北京人流量最大的广场,建国前这里的商业就相对发达,可以方便更多的北京市民前来瞻仰纪念碑,达到更好的纪念效果。

  综合了各位代表和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主持政协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发表了属于他的个人意见。

  周总理表示,广场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地点。五四运动就曾从这里发起,这里也是全中国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为了更好地纪念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理应把纪念碑建在广场。

  总理的意见得到了与会代表和委员们的一致拥护,就这样,广场成为了即将落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家。

  为了顺利将纪念碑的奠基工作完成,全国政协早在通过该决议之前,就已经联系了北京最好的篆刻师——琉璃厂文化街的陈志敬师傅,刻一座用来奠基的石碑。

  按照刻碑流程,完成这样一块奠基用大小的石碑大约需要1个月,但艺高人胆大的陈师傅加班加点,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于9月30日将小石碑送至广场。

  9月30日下午六点,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在广场隆重举行。以及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员会议的代表和委员们都出席了奠基仪式,同志亲自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标志着纪念碑的修建已经正式提上了日程。

  同时,在万众瞩目的开国大典前一天完成奠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为了建好这个大工程,中央专门成立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作为委员会主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任副组长。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开会讨论后,兴建委员会决定对全国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

  要知道,建国前政协筹备委员会就曾对全国征集新中国的国旗方案,筹委会最终在来自全国各地共3012幅中,选中由上海人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是我党办事效率高的一大特点。

  兴建委员会收到的征集纪念碑的方案也有上百件之多,在最终入围的8种方案里,建造委员会副主任、建筑专家梁思成经过周密的计算与论证,主张采用碑型设计、碑身做空,碑顶采用“帽儿顶”的设计方式。

  既能够方便维修(空碑身)保证碑身质量,又能够将碑顶保持完好,让纪念碑保持庄严。此方案受到了筹备组的一致好评,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十分赞同这个设计主张。

  1952年8月,纪念碑选材工作真正开始启动。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样庞大的工程,好石材必不可少,对于石材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运输至关重要。

  由于石材的重量数以吨计,委员会有代表提议就地取材以节省本金、缩短工期,从北京城区内寻找制作石碑的石材。恰好,在北京西直门到颐和园之间,有一条清代铺就的石板路,石材质量在北京城里可谓数一数二,很适合作为石碑的原材料。

  但实地考察后才得知,由于石板路已经荒废多年,且已经被铺上了一层沥青,取材难度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这条石板路年久失修导致风化程度不同,石材的组成颜色不一致,不符合制作石碑的标准。

  经过委员会在全国多地进行考察和勘测,最终确定的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材,是山东青岛的花岗岩。该花岗岩的原石取自青岛浮山,特点是质地坚硬,色泽凝重,不容易被风化,是制作纪念碑的上乘原料。不但可以保证碑身质量,还能表现出纪念碑的庄严性。

  我们有句古话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青岛的石头搬到北京来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完全体现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采集原石的工作十分辛苦,根据纪念碑的建造需要,要把一大整块花岗岩搬运下来。依照纪念碑碑身的设计,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题需要一整块石料作为石坯,这块石料的长宽要求是: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0.6米。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采集一块长宽高度严丝合缝的石材根本就不可能。一方面,没有如此先进的技术能够可丁可卯地把需要的石料大小完全分离出来;另一方面,石料如果是0.6米厚、2.5米宽、14.4米长,根据石头的密度,这块石料的重量将达到300多吨。

  无论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都无法确保石料不会折断。就好像让4个大小伙子拿三轮车去搬一根电线杆子,一旦出现磕碰,电线杆子肯定会毁于一旦。

  所以,在采集石材时,务必确保石材的厚度足够,才能满足搬运的条件。根据梁思成的计算,石碑的厚度至少要达到2米,才能确保搬运过程万无一失。待搬运工作完成后,可以再对石碑的尺寸进行修改。

  通过技术人员和采石工人的攻坚克难,1953年7月,一大块完整的原始石材被开采出来。这块石材长13.5米、宽3.5米,厚2.1米,符合梁思成的要求。石头已经准备好了,这么大一个家伙,要把它运到北京,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任务。

  众所周知,水运的成本最低,运力最强。青岛是沿海的城市,但北京不是,如果走水路,那么需要从青岛黄海口出海,绕过整个山东半岛进入渤海湾,从天津登陆后再前往北京。

  这样一来,非但没能节约成本,反而折腾了一大圈,最后还得走陆运。更何况建国初期我国的水运能力远没有现如今这样发达,铁路运输石材,才是最合适的转运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采石工作组制定了转运石材的路线。由浮山出发,将石材运到青岛火车站,再由青岛火车站走铁路运往北京的前门火车站。也就是如今的北京站。

  不过也正如前文所说,搬运这么大一个家伙,不仅要保证它完整无缺不折断,还要确保转运过程尽可能节约成本,不能干扰青岛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浮山采石场到达青岛火车站大概有15-20公里的路程,大部分道路都是山区丘陵,运送十分不便。

  曾有工作人员提议修建一条铁路专线以运输石材,但该方案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资源,架桥铺路的成本远高于运输成本,光是打地基的费用就高达30万元(那可是1953年的30万),这还不算其他的道路养护和恢复费用,因此被否决。

  这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起重工提出建议,用滚木配合推土机,将石材一点点牵引向前移动,送往火车站。为了确保石料安全,团队在行进过程中要定期检查石料的完整状况,根据振动情况随时调整推土机和滚木的方向。

  这个方法结合了较为原始的滚木法与相对先进的推土机设备,是现有运输方案中最合适的。

  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滚木+推土机方法的方案。在石材下方铺满滚木,一台推土机在前面拉,后面两台推土机推,并制定了遇到山路和桥梁等复杂路况时的应急措施:用夯土将坑填平,待通过后再恢复原貌。

  该任务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接管,由山东省联运公司青岛分公司以及其下属的青岛市搬运公司完成该任务,起重工人利用原始作业工具,采取推、拖、吊、磨、绞等方式作业,运送石料所到之处都是热心的青岛市民夹道欢迎,并送上鲜花和慰问品。

  多部门联合行动,浮山料石总厂的修路拆房队负责开道,起重工人们的后勤保障则交给当地公安机关等部门,民兵负责站岗和勘察地形......真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啊!

  这个方法虽然慢了点,整个团队用了34天、平均一天走0.5公里,也就是超过一个月的时间才将石材从采石场成功运到青岛火车站。但这个方法的确有效:石料完好无损,采石和运输工作人员安然无恙,圆满完成了任务。

  15公里走了30天,且没有单独为运输石料修建新铁路,克服了一切困难,并未打扰当地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这趟重物搬运足以载入史册。

  到达青岛火车站后筹备组发现,火车站只有最大载重量90吨的平板车皮,石料的重量高达280吨,一辆车皮根本无法满足运输要求。

  如果用两个车皮呢?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意味着压强变小,运输成为了可能。

  只不过,如果采用两辆车皮来运输,那么遇到隧道或者上下坡、急转弯等复杂路况时,石材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整座石材有可能会毁于一旦。

  经过反复论证,且为了安全考虑,筹备组决定还是使用一个车皮进行运输。只不过,为了让超重的石料在可控范围之内,他们不得不对石料进行“瘦身”——采取轨道滑动的方式。

  将280吨重的石料摆放在车皮上,对石料进行二次加工,去掉大量的重量,将其加工成为“两头薄,中间厚”的形状,重量减少了一大半,只有94吨左右,连同垫石料的枕木和装车的设备加起来“只有”100吨,也就是说只超重10吨,还在可控范围之中。

  1953年10月初,石料从青岛火车站起运。为了确保安全,火车的速度被控制在20公里每小时,如出现转弯或者进站的情况,车速要降至10公里每小时以下。

  从青岛到北京大约750公里的路程,这辆运送石料的车皮,在平均超载15吨的情况下,于10月13日安全到达了北京前门西站。到达北京后,工作组安排的搬运公司,采取在青岛运石的同样方法,还加上了比滚木效率更高的钢管来运输,成功将石料运到了广场。

  当然,这个过程相比之前在青岛的运输变得简单了许多,一方面火车站距离广场直线公里左右,路程更短。

  且此次运石走的是北京城里的柏油路,无需跋山涉水,再加上已经有了在青岛复杂路况下运送石材的经验,整个运石过程完成得十分顺利。只用了3天时间就平安抵达广场,堪称“一气呵成”。

  而除了碑身以外,纪念碑的浮雕采自北京房山区的汉白玉矿石,其运送过程也借鉴了从青岛运石的部分方法,确保了石料在运送过程中的安全。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英雄们而建,而参与此次运输石料工作的建筑工人们,堪称纪念碑的奠基人,理应享受到英雄般的待遇。

  1958年4月22日,经过几年的雕刻、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最终落成,5月1日劳动节当天,12名参与策划并实施的青岛起重建筑工人,作为工人代表受到了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表彰。

  人民英雄纪念碑采用钢筋混凝土筒体进行固定,将碑座和碑身石块拉结浇注在一起,确保整体结构的牢固。碑身的正面题字以及背面碑文,都用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我国传统的镏金工艺,将钢胎金字镶嵌入碑身,所用黄金130余两,能够保证300年不褪色。

  这座雄伟的“中华第一碑”,是新中国耗时最长、造价最高的大型艺术项目工程。据部分资料记载,从奠基到最终落成,大约花费3亿元人民币。

  其史诗般的运送过程以及精益求精的建造过程,充足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魄力,为这座雄伟丰碑又增添了巨大的传奇色彩。

  纪念碑的建造有价,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的宝贵生命是无价的。

  正如毛主席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总理书写碑文的“三个永垂不朽”所描述的那样,是无数英雄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如今,中国正以迅猛的发展势头,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而巍然挺立在广场正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伴随着无数逝去的革命先烈,骄傲地目睹着这一个国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

  一个以人民作为英雄的国家,才能真正挺起脊梁,长久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吗?

  [2] 新华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N].人民日报,1958-04-23.

  [3] 熊丰.丰碑永恒——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60周年[G].中国人大杂志,2020-09-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北京楼市全军覆没,北京待售二手房从140000多套减少至137000多套

  对话“学霸”单小龙:也曾自卑,希望“工地搬砖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标签能被遗忘

  首发油手触控、升级 IP65,OPPO A3“耐用战神直屏版”手机预热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